管理维护5885座航标,点亮北方海上航路;
年均测量水域1.3万平方公里,绘制祖国锦绣海疆;
年均收发公益通信42万次,守望辛勤的海上耕耘者;
目送每一次远航,温暖每一段归程,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用忠诚守望5967公里的海岸线。
2012年—2022年,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是注定被历史标注的非凡十年,也是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简称北海航保)挂牌成立运转的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海航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党组及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关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等相关部署,紧紧围绕航海保障的职能定位,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积极拓展服务范围,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航海保障水平整体跃升。北海航保人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进取姿态和初心如炬、守护安澜的使命担当,在祖国北方海疆奏响了争当开路先锋的时代赞歌。
勇毅前行 夯实航海保障见真章
时间是最伟大的记录者,总会在一些特殊年份镌刻下奋斗者闪光的印记。北海航保挂牌运转的十年,闪耀着勇毅前行的奋进光辉,迸发着守望千帆的实干热情。
他们聚焦主业、扛起担当,在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山东岚山的海岸线,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黑龙江四省一市的江河湖海,建设养护海事航标,为沿海港口航道测量绘图,保障水上安全通信,做好航海保障应急处置等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全面夯实航海保障水上堡垒。
十年厉兵秣马,基建装备建设卓有成效。
十年来,北海航保先后列编各类船舶23艘、淘汰10艘,船艇数量达到45艘,较2012年底增加13艘,船舶更新建造速度不断加快。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我国首艘具有破冰功能的大型航标船“海巡156”轮建造完成并在北海航保辖区投入使用,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航标作业船,有效提升了北方海区航海保障能力。
回顾所来径,北海航保夯基垒台的脚步从未停息。北海航保主动“请进来”“走出去”,深入推进海事航保一体化融合发展,协力打造全国首个航海保障综合联动平台;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智慧航保、海上宽带智能通信等多领域深度融合互通,逐步健全协作机制,凝聚发展合力。
船舶航行到哪,航海保障服务就到哪。十年来,北海航保新设东营、盘锦、葫芦岛、董家口航标管理站,应急响应时效进一步缩短;新增航标保养基地4处、码头4处,业务用房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航标维护更加及时有效;完成天津海岸电台综合改造,建成22座标准化水文站、52座AIS基站,基础支撑更加坚实有力。
十年磨一剑,海上见真章。
十年来,北方海区航海保障形势持续稳定。北海航保全面承接海区航海保障职能以来,至今管理航标达到5563座,较2012年底增加2114座,增幅61.3%,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航标导助航体系;基本建成水文信息观测骨干网,年均测量约1.3万换算平方公里,发行发送海图3万余幅,测绘质量常年保持优良等级;开通天津海岸电台高频英文NAVTEX播发业务及全国首家海上广播“北海之声”,在直属海事系统内首次对外提供了北斗安全信息播发业务,天津、大连海岸电台年播发海上安全信息约30万次,支持公众通信1万艘次,持续保持年均10%以上增幅,形成集多种通信手段于一体的海上通信体系。
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
北海航保从沿海走向深海迈向两极,基本实现导助航设施对重要港口航道、沿海干线航路的全覆盖;组织开展内湖、内河、界河测量,填补了水域海图空白,全面提质了北方海区的航海保障服务,写下了发扬新时代交通精神、当好海上开路先锋的奋斗篇章。
勇应时需 服务国家战略有回响
时代从不辜负对拼搏者的允诺,从不吝啬对奋斗者的褒奖。十年来,北海航保人勇应时代所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在江河湖海之上留下了太多奋斗足迹,这是新时代奋力拼搏、建设人民满意航保事业的光辉故事,有为有位、建设强国的坚实足音。
十载春华秋实,北海航保人心怀“国之大者”,以实干实绩镌刻非凡印记。
北海航保人将做好航海保障服务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制作《世界航海地图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地图集》,展现世界重要区域的航海保障最新发展。
万里海疆,探路先锋。北海航保奋楫破冰,前往北极东北航道开展实地考察,发布《北极航海地图集》《北极航海电子地图集》《北极东北航道通信指南》,形成系列化的北极航海保障服务产品;开通高频国际数字选择性呼叫(DSC)值班业务,航海保障全球化取得有力突破。
发展所需,使命必达。
助推雄安新区建设,北海航保开展白洋淀景区测绘,制作白洋淀水域专题图,建成基于“物联网+AIS”的白洋淀水域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开发旅游船舶移动终端APP,湖区旅游船航行环境获多次点赞;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出版《京津冀协同发展航运地图集》,在津冀港口研发推广港域环境监测系统,港口运转效率有效提升;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完成黑龙江水域测量,编制航道电子海事监管图,惠及黑龙江航运发展、生态治理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航海保障的发展空间愈加广阔,北海航保人倾情服务地方发展的初心愈加坚定。
一批批踏实肯干的北海航保人走向青海湖、呼伦湖、刘家峡水库、镜泊湖等水域,顶烈日、战严寒,开展专题测绘,填补无专业海图的空白;加密AIS基站,助力海事监管水平大幅提升。落实“放管服”要求,北海航保取消无线电报、电话行政事业性收费,共接收各类航标1138座,为港口企业直接减负1亿余元。
时代大考面前,更显英雄本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海航保妥善应对疫情影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及时处置天津港主航道可疑障碍物,制作黄骅港等重要港口专题图,有力保障了大宗物资运输畅通和企业复工复产。
在重大活动中,更是能经常见到北海航保人的身影。
他们积极为首艘国产航母下水、2019年海军节、达沃斯论坛、辽宁第十二届及天津第十三届全运会提供优质航海保障服务,用忠诚作为书写使命担当。
值得关注的是,十年来,北海航保着力走向世界舞台,发出中国航保声音、贡献中国航保智慧。积极参与海事履约,30项提案或研究成果得到国际组织采纳;“海巡153”轮于2018年代表我国赴韩国参加第19届IALA大会,邬凌智当选IHO数据质量工作组副主席和S-130项目组副主席,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风采。
人民交通为人民。谁把人民装进心中,人民就把谁记在心里。十年来,北海航保的优质服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大力支持,社会满意度常年保持95%以上。
勇立潮头 推进行业转型聚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所有昂扬向上的时代,无不贯穿着矢志创新的高昂旋律。
作为交通运输事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资源,航海保障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名片。十年来,北海航保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事业发展的动力,加快推进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为航海保障行业提供了更多标准化、引领性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对外服务、对内管理的“双提升”,积蓄起推进行业转型升级的磅礴动能,推进行业治理再上新台阶。
十年发展,北海航保始终坚持从一线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破局,用好创新这一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十年来,北海航保班子成员多次分头带队赴基层调查研究、纾困解难。聚焦企业需求,该中心在天津港主航道实施了航标数字化绿色改造,首次实现了天津港航道目视航标的数字化感知全覆盖;制作全球部分海域小比例尺电子示意图制作,服务我国船队全球航行。
十年发展,创新始终是北海航保人的“点睛之笔”,一次次以落地的成果为高质量发展画卷上色添彩。北海航保大力推进5G“向海”,建成黄海水域首条高速宽带网,打通陆海通信高速串联最后“一公里”。建成北方海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引领海上高精度导航定位迈入厘米时代,船舶航行和港口生产可使用高精度的助航服务。
矢志创新,笃行不怠。天津海岸电台先后开通“北海之声”海上广播、高频NAVTEX4209.5KHz、高频DSC业务,通信手段日趋多元。辖区公用航标全部安装北斗遥测遥控终端,新材料浮标、四季通用灯浮标得到推广,在改进助航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营成本。此外,北海航保先后发布《沿海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基站技术要求》等3项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助力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聚焦应急保障,北海航保积极推进应急保障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立北方海区应急反应机制,中心两级纳入属地省市海上搜救单位,成为我国海上搜救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围绕“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和“一流航海保障”建设,北海航保加强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谋划和储备,研发了一批能够“领跑”世界的行业先进成果,各类科技成果204项。十年来,北海航保累计开展沉船扫测、设标、应急通信、应急清污等200余起抢险任务,为维护良好水上交通秩序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十年发展,北海航保始终坚持以创新助推行业转型。该中心参与支持“智能航运”,成功开发我国首个面向船舶智能航行的岸基支持服务平台,实现VDES、4G、微波和卫星4种通信方式智能融合;开发AIS/ASM国产化核心网系统,实现了关键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牵头开展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智能航运课题四《智能航行支持保障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成功开发面向船舶智能航行的岸基信息服务平台,赋能业态新发展。
机会属于奋斗者,荣耀属于奋进者。
北海航保推进行业转型的动能持续迸发,写下了不愧时代的成绩单。该中心参与建设的《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光栅版立体《北方海区图》获得第二十九届世界制图大会一等奖,是世界范围内最高级别地图作品奖项。
勇创一流 “人”“文”实力跃升绽风采
发展出题目,实力做文章。
十年来,北海航保始终将文化、人才实力放在航海保障事业发展大局去“摆位”,全面推进“一流航海保障”事业,加快建成交通强国。
人才是第一资源。北海航保把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关键。该中心始终坚持“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人员招录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
十年来,北海航保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715名,平均年龄42.4岁,40岁以下青年职工占比达到54.7%,较2012年队伍年龄结构大幅优化。现有副高级人员达到228名,正高级人员达到19名。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中国海事领军人才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全国交通技术能手8人,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3人……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整体结构更加合理、专业结构更趋科学、知识结构更趋全面,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放开视野选人才,全心全意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十年来,北海航保不断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加大年轻干部使用培养力度,指导基层单位开展人才交流。积极探索干部选任新路径,突出任人唯贤、人事相宜,以海事信息研究中心为先行试点,扩大选任视野和范围选任干部,推动实现人才资源利用最大化。强化正向激励,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制定23项具体举措,旗帜鲜明为干部担当作为撑腰鼓劲。
榜样催人奋进,精神鼓舞人心。
十年来,北海航保坚持典型为镜,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广可信可学的内部先进典型,全国先进工作者王玉林在航保技术研究岗位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成为航保领域科技创新带头人,他的事迹走进交通运输部党校;突出青年先进培树导向,青岛航标处刘欢同志获评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天津航标处姚高乐同志获评直属海事系统“十大杰出青年”……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全中心上下形成了学先进、当先锋的良好风尚。
文化是最抵人心、凝聚人心的力量。回望十年来,文化领航、聚力前行正是北海航保破浪前行的持续动力。
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北海航保提炼并发布北海航保核心价值体系,推出“亮海畅行”文化品牌,厚植北海航保精神家园;坚持文化浸润,充分发挥文化建设思想引领、价值认同和凝心聚力作用,组织开展中心成立十周年系列活动,讲活航保故事。青岛航标处将传承航保精神与促进青年成长紧密结合,建立“第一灯塔长”工作机制,通过以老带新,让航保精神薪火相传。天津海事测绘中心举办“主人翁意识培育季”,凝聚齐心创业精气神。
十年来,北海航保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亮点频现。该中心出版了我国首部航海保障专业地方志《天津市志•北海航海保障志》,编写完成了《中国水运通信导航史》。所属4个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70%所属单位获省部级及以上文明单位,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今天,我们凝眸奋进画卷,不是为了感动于过往的成就、陶醉于已有的成功,而是要从新时代的十年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求索发展经验和启示,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在新的赶考路上写下更加优异的时代答卷。”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柴进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