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msa-logo.png
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hamburger.svg
媒体关注|中国交通报:勇毅前行定安澜 明灯长耀颂华章 ——北方海区沿海公用航标交接40周年回眸
发布时间: 2022-11-22 00:00
消息来源: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
索引号: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北方海区沿海公用航标交接工作迎来了四十周年。

1982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和航运事业发展需要,实现对商港、沿海短程和海上干线公用航标的统一管理,我国北方海区沿海公用航标改由天津航道局接管。之后,虽历经航道局与港务局条块管理、海监局分工管理、海事局统一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机构变革,但北方海区的“平安灯火”始终长明,并在北海航海保障人的呵护下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40年来,北方海区航标系统一代代航标职工,在交通运输部党组和部海事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修内功、强本领,实现了在航海保障事业上由弱到强的转变,实现了航海保障技术从引进应用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全面赶超,使北方海区沿海公用航标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履行航海保障职能,奏响了一曲曲向海图强的雄浑乐章。”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党委书记马一意表示。

坚守主业 砥砺奋进攀登新高度

每次经过营口市的辽河公园,已从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营口航标处退休的姜吉祥,总会驻足观看那和城市风景相得益彰的标志性航标建筑——美人鱼灯桩。在从事航标工作24年的过程中,他亲眼见证了辖区内航标设施像经络一样延展,助力港口发展、服务海上交通、提供航行保障。

“营口航标处成立之初,航标技术尚处在满足基本助航需求阶段。一栋面积狭小、时常漏雨的业务用房、一隅远离城市的信号台,一艘锈迹斑斑吃水79.88吨的航标巡检船,是营口航标人全部的装备设施。”回忆起当年的艰苦条件,姜吉祥说道。

与营口航标处类似,20世纪80年代,中心所属6个航标处在技术和资产方面均较为薄弱。但接管北方海区沿海公用航标以来,干部职工勇挑重担、迎难而上,通过技术创新手段和全天候的服务保障,确保每一座航标正常发挥效能,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畅通,为船舶安全航行铸就坚强的后盾。

制度先行管长远。1988年,北方海区航标系统先后组织开展航标“四大”、设备“管用养修”、学习“华铜海”轮等一系列专项管理工作,建立起航标维护保养管理机制。青岛航标处率先建立以目标任务为导向、以行业规范为标准的目标管理机制,探索出“日维护、周保养、月检查、季考核、年评比”的航标维护保养管理机制;烟台航标处推行“四定一包”等目标管理责任制;营口航标处积极参与,苦练基本功,定期组织业务技术培训,导标维护质量水平跻身北方海区前列……通过健全航保维护保养各项机制,北方海区基本实现了航标管理的日常化、制度化、标准化。

在此基础上,各单位纷纷在装备设施管理、航标技术服务、技术应用升级方面狠下功夫:1990年,北方海区首艘中型航标船“海巡1501”轮列编青岛辖区;2011年,我国新一代2000吨级航标首制船“海巡153”轮列编天津航标处;2019年,最新型中型航标作业船“海巡1506”轮列编大连航标处;2021年,我国首艘具有破冰能力的大型航标船“海巡156”轮下水……以航标船艇为代表的专业装备力量不断增强,作业规程、标准规范也得到不断完善。

据统计,40年来,北方海区航标数量大幅增长,截至目前,共管辖航标5278座,航海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强化,对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助推港航事业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主创新 科技赋能点亮新航程

国家强,航保强。接标以来,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通过科技攻关,逐步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保障了航标事业高质量发展。

1987年,天津航标处在天津港航道单侧全线布设11座活节式灯桩,初步实现冬季夜间主航道单侧全线发光,基本结束了天津港航道助航标志冬季夜间不发光的历史。2004年,成功研发冬季冰区灯浮标,并在天津港正式推广使用,实现了沿海冬季冰冻水域浮动标志助航效能的全面提升。2015年,天津航标处成功研制出冰区四季通用灯浮标,目前已推广使用近300余座。

2004年,烟台航标处成功研制出适用于进口灯器的智能控制器,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了进口灯器控制器国产化。此后,经过反复摸索和实验,陆续完成“ISA-400型中型航标旋转灯器”“IMA-800型大型航标旋转灯器”的研制,扭转了大中型航标灯器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

近年来,借着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发展的东风,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快速挺近智能化、数字化时代,加快推动LED灯器、AIS、光伏供电、遥测遥控等新技术应用,提升航海保障智慧水平。

其中,天津航标处在天津港主航道实施了航标数字化绿色改造,首次实现了天津港航道目视航标的数字化感知全覆盖;烟台航标处“航标运行信息监控系统”的开发,彻底改变了航标管理模式,将航标管理人员从孤岛的灯塔上解放出来,回到陆地;青岛航标处监控中心的建成运行,实现了航标的24小时遥测遥控;营口航标处浮标灯器率先实现全LED化;大连航标处航标灯器由传统的白炽灯逐步发展到LED灯,再发展到如今的新型“智能航标”……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应用,满足了航标管理部门和一线航标作业人员对航标实时测控需求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中国航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的应用,有效提升了航标管理和助航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海上航行从传统的经验航行向数据航行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20207月,河北秦皇岛,装备北斗系统的南山头灯塔点亮,与全球北斗终端一起见证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南山头灯塔成为河北省第一座装备北斗系统的灯塔。

“应用北斗系统后,不仅能获得更全面、更精准的助航信息,还能与各港口信息整合,服务更多港航企业及船舶。”秦皇岛航标处工作人员介绍。

如今,中心已融合北斗通信/定位、陆地AIS基站、低密度聚乙烯标志等多维要素和多重手段,打造起“绿色、数字、智能”的综合导助航体系,为船舶航行和港区作业提供立体、精准、安全的航海保障服务。

 

服务地方 助力经济迈上新台阶

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可便捷进出港、双进双出“四车道”大幅提升通行效率……2014年年末,国内首条采用复式交通组织方式、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航道——天津港复式航道正式启用,有效助推了天津港在世界航运业发展波动背景下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更为促进“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港口基础设施保障。

“为航道科学合理地布设航标是优化港区通航环境的重要一环。在复式航道建设之初,我们便成立起由跨部门、跨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课题组,积极展开航标配布的前期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大到航标配布的规模、种类和密度,小到具体每座标采用的灯质,都经过了仔细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了天津港复式航道导助航设施建设。”天津航标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在复式航道保驾护航下,天津港已经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个港口实现贸易往来,130条集装箱航线和每月550余班航班直达世界各地。

在北方海区,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接标以来,中心始终坚持在改革攻坚中先行先试,在服务发展中提质升级,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海上交通安全的同时,全力服务新发展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地,成为北方海区一支不可或缺的航保力量。

在大连航标处辖区,先后组织实施二期长海陆岛运输航标配布、庄河海域海上风电场航标配布、丹东港大东港区航道助航标志的重新配布等,并为大连湾海底隧道工程临时航道转换配布航标、为长兴岛恒力石化基地等重点工程提供便捷、高效的航海保障服务。

在营口航标处辖区,大辽河全面实现环保航标布设,航标绿色发展让辖区的天更蓝、水更清。

在秦皇岛航标处辖区,该处签订京唐港区海运物流保通保畅联动协议,紧盯海运物流运输重点难点,切实保障水上供应链畅通;去年10月,参与构建全方位、全流程服务辖区100余家货主单位和500余家航运公司的电煤运输保障“6+N”机制,在港口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发展中,秦皇岛航标处始终彰显航海保障的担当和作为。

在天津航标处辖区,随着曹妃甸灯塔改造重建顺利完成,渤海西部导助航体系得到优化,灯塔助航效能有效增强,船舶航行更加安全。

在烟台航标处辖区,长岛水域部分塔桩改造、威海港航标效能改造、北长山灯塔移址重建等大型航标建设工程先后组织开展,进一步提高了辖区航标助航效能,改善了通航环境和岛屿交通条件。

在青岛航标处辖区,董家口辖区LNG船舶运输得到有效保障,解决了困扰企业长达7年之久的通航瓶颈问题,为后续青岛LNG接收站全面实现“随报随靠、快靠快离、即靠即卸”的新型接卸模式奠定了基础,有效缓解了清洁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

人民有所需,航保有所应。凭借高度的使命感,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融入地方发展大局,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航标为载体,致力于改善港口、水道以及陆岛运输航线的通航环境,为实施国家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供坚强的航标保障,大大刷新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才蔚起 航保队伍书写新篇章

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始终坚持人才夯基,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航标队伍支撑航保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其中,青岛航标处组建起“职工技能培训学校”和“刘世江航保创新工作室”,成立3个创新小组,开展年度创业创新论文大赛,创业创新氛围日趋浓厚;秦皇岛航标处成立了职工技术学校,切实将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素质作为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力抓手。

另一方面,完善人才交流机制,加强交流互鉴。

对内,推动青岛航标处与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连钢创新团队”、青岛海事局“王修良船长创新工作室”、青岛引航站“智能创新引航工作室”等共同组建港口创新团队联盟;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开展“日照港数字航道与智能导引系统”项目建设,围绕智慧航道建设开展20余项课题研究。

对外,选派天津航标处代表中国出访韩国参加国际航标协会(IALA)第19届大会,不仅展现了中国航保人高超的专业技术素养,更展示了中国海事航保方面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工作成效,实现了互鉴交流和互利共赢。

成风化人,久久为功。在提升职工技能素养的基础上,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用文化激发广大职工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一流航保”发展愿景蓄足精神力量。

各航标处充分结合航标特色、驻地特点和时代特征,创新举措,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青岛航标处提炼形成“琴屿飘灯”文化品牌、“心明灯亮”廉政文化品牌,获评直属海事系统首批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该处自2007年连续15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荣获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运输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卓越单位等荣誉称号。

建平台、谋发展,提技能、展风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人才培养结出累累硕果。据统计,近年来,航标职工多次在直属海事系统航标职工岗位技能竞赛获得团体及个人第一的好成绩。同时,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王玉林,全国劳动模范王炳交、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刘雪峰等优秀代表。其中,正高级工程师王玉林始终以创新为己任,在航保技术研究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成为航保领域科技创新带头人,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在这些典型人物的带领下,职工创新创造活力被充分激发,为航海保障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回首不忘来时路,昂首方知向何行。”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柴进柱告诉记者,“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和部海事局党组新的部署和要求,全力做好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重要保障,在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征程中昂首阔步,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